做好数字经济大文章 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蚌埠市委党校33期中青班全体学员于4月14日—18日赴苏州市开展异地教学。在苏州大学,通过专家关于“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思路及案例”等课程的讲授,学员们深入了解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理论课外,全体学员还实地调研了苏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以及苏州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直观感受到苏州市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所迸发的巨大能量,为蚌埠市依托数字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思路。
一、发展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
发展数字经济是提升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帮助经营主体重构组织模式。传统制造业生产常存在信息流通不畅、设备协同性差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数字经济融入后,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化管理,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苏州明志科技的智能铸造生产线,机器人参与全流程生产,监控中心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工厂得以24小时安全高效生产。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传统制造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产业创新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能够有力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为传统制造业创新提供新思路与方法,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在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等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大数据分析,企业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从而开展针对性产品研发与创新。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展示的众多企业数字化创新成果,120多个工业场景,如智能化流水线、无人车间等,彰显了数字经济对创新的强大推动作用。
发展数字经济是增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能提升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与灵活性,快速调整生产策略与产品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数字经济正成为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点领域,谁能把握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谁就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苏州市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苏州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智能化水平提升、数字产业集群打造等重点领域进程,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苏州市GDP2.67万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预计超18%,达5000亿左右。伴随着苏州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的苏州经验为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
有力的引导与政策支持是保障。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出台系列政策引导支持。从产业规划明确目标方向,到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奖励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还在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发力,为企业消除后顾之忧,激发企业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苏州市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云端、5G通讯等新基建建设,打造一批行业影响力平台。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企业信息共享与协同创新;提供技术研发、数据分析、金融服务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通过平台实时掌握原材料供应、生产进度、产品销售等信息,优化生产计划与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目前,苏州市获评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平台23个,工业互联网规上应用企业近5000家;建成5G基站5.7万个,实施5G融合应用项目1530个,其中“5G+工业互联网”项目724个;推动294个5G工厂项目入库工信部管理平台,累计69家5G工厂入选全国5G工厂名录,连续两年入选数量全国第一。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是根本。苏州充分发挥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的主体作用。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投入,引进先进数字技术与设备,开展信息化建设。苏州莱克电气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注重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为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标杆企业评选,发挥示范企业的行业引领带动作用。目前,苏州市已有6000多家工业企业推进实施了8000多个“智改数转”项目,累计建成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1家、智能车间503个,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评选了市级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0家,帮助167家企业改造产线。
创新生态营造是关键。苏州市注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制定完成国内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同时,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打造苏州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促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汇聚创新要素,形成良好创新氛围。
三、不断推动蚌埠市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
苏州之行让全体学员认识到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蚌埠市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蚌埠市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市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推动重点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入全省前列。蚌埠市应充分借鉴苏州经验,结合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幸福蚌埠注入新动能。
定好新政策,把好融合发展方向。企业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体,要制定好专项政策,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明确融合发展目标、任务与重点领域,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项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字化示范企业创建。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培养数字化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引导蚌埠市传统制造业企业认识数字经济重要性,增强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引入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应用ERP、CRM、SCM等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示范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更多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
做好新基建,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新型基础设施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撑。要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市区、县城、乡镇 5G 网络深度覆盖,重点推动 5G 网络向工业园区延伸。积极对接工信部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标识解析建设单位,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强化标识在工业领域中应用。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加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重点在工业、交通、能源、民生、环境等方面开展建设,逐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结合蚌埠产业特色,依托玻璃推动平台应用,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性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接入平台,借助平台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强平台与驻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平台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提供优质服务。
立好新标杆,确保融合发展实效。龙头企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和创新者,对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全面深化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提升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树立标杆意识,支持四大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强基础、建平台、延链条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实施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打造行业应用场景,建设“数字领航”企业。争创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5G 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培育一批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强标杆企业与驻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本地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推动融合发展取得实效。